1、苏轼的个人资料介绍如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2、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3、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4、个人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5、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2、苏东坡和佛印谈论佛事,佛印大吹什么佛力无边、佛法无边。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在帘子后面偷听着,便想刺他刺,就写了一句拆字联,叫使女拿出去,交给苏东坡,东坡一看连说:“有意思,有意思!”便念给佛印听: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见是挖苦自己,怎能甘心认输,经过一番思索,终于对上了这个拆字联。
3、根据正史记载,以及收集到的苏轼所有的家信来看,只能很遗憾的说,苏轼没有苏小妹这样一个妹妹。民间盛传苏轼有个聪明过人且饱读诗书的这样一个妹妹,是为了让苏轼这样一个千古伟大文人形象更加完美,苏轼有个叫苏辙弟弟倒是真实的,苏轼与苏辙以及他们的父亲苏洵,都列入唐宋八大家。
4、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5、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6、苏轼(读音):sū shì 苏轼【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乡试时,二苏被安排在对角座位上,苏轼接过题目傻了眼。
2、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深,从早年形影不离,到分别踏上仕途,聚少离多,共同的理想与愿景成为了彼此的精神支柱。在《辛丑十一月十九日》一诗中,苏轼表达了对兄弟分别的不舍与对“夜雨对床”之约的怀念。随后,苏辙在《次韵子瞻减降诸县囚徒事毕览》中重申了此约。
3、以下是关于苏轼的几个有趣小故事:巫山河水对句:故事概述:苏轼与弟弟苏辙及佛印大师一同出游时,佛印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利用“无”和“巫”的谐音。苏轼妙对: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则建议改为“何水能如河水清”,以“水”对“山”,对仗更加工整,得到佛印和苏辙的赞同。
1、苏轼的一生经历了政治上的波折、文学创作上的辉煌以及艺术上的成就。他的经历丰富多样,他的作品影响深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苏轼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文学创作,他的人生经历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坚韧不拔、乐观豁达,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都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他的作品和精神,将会永远流传下去。
3、苏轼一生经历概括如下:早年成才与科举及第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佑年间,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展现出非凡的学术才华。 二十四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以《刑赏论》一文扬名,得到欧阳修的赞赏和推荐,步入政界。
4、苏轼的人生经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步入仕途,初露锋芒 科举成名:公元1057年,22岁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名列第二,其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名震京师。 地方任职:考中进士后,苏轼历任陕西凤翔府判官、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等职务,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
5、苏轼一生经历概括 早年成长与求学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他出生于文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年便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苏轼求学时期勤奋刻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涉猎道家、佛学。他的诗文风格逐渐形成,并在文坛上崭露头角。